今天是: 欢迎访问赣州市档案信息网! 无障碍 关怀版 江西省档案信息网 国家档案局
当前位置: 首页>档案文化>编研成果

改革开放之初赣南家庭联产承包责... 访问量:

▲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的郊区农民满怀喜悦的心情站在丰收在望的稻田旁(图片来源于章贡区文化馆)

    自1978年以来40多年的中国改革事业是由农村起步的,而农村改革的起点正是包产到户。从改革的发起到推行,再到向更深、更广发展,最后形成国家农村政策的一项基本制度,集中体现当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态度和做法。

  1979年秋,赣州地区有的地方开始试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责任制(后被统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包给各家农户独自使用,农业生产形式因此由过去的集体生产、统一经营转变为农民的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种形式,不但适应了农村小块分散的耕地状况、多变性和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特点以及基本手工劳作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而且实现了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责、权、利得到紧密的结合和清晰的界定,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被完全消除,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兴国县长冈公社合富大队文溪生产队,由多年的包产到组改为包产到户,粮食增产幅度超历史;寻乌县罗塘公社上津大队新屋队等10个生产队包产到户后,广大社员劳动积极性明显提高,当年产量超过预期。此外,兴国县的甘蔗、广昌县的莲子以及各地的塍豆、油菜等种植实行户种户收后,效果明显,产量创新高。至1980年夏,全区实行“双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有1000多个,占全区生产队总数的2%。

  在这个过程中,全区农村形势是好的,思想也是活跃的。但是,面对着势头强劲的包产到户,少数干部、群众思想仍未想通。特别是在部分干部中有争论,有的说“旧社会单干多少年都没见农民都富起来”;有的说“搞包产到户农田基本建设怎么干”;有的说“等红头文件来了再干,不要抢先”,等等。针对这些反映,中共赣州地委强调,要通过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统一认识。通过实践和调查,大家逐渐明确了农民为什么选择包产到户责任制的道理。

  1980年7月底,中共赣州地委召开县(市)委书记会议,决定组成三个工作组到定南、兴国、瑞金进行责任制的调查,各县(市)、各部门也应组织力量进行责任制的调查,在8月15日以前拿出调查报告。

  随后,中共赣州地委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分别带队到定南、瑞金、兴国调查生产责任制。因定南县受近邻广东省和平县包产到户的影响,社员群众迫切要求搞包产到户。在定南调查期间,中共赣州地委领导到广东和平、龙川县两县实地参观后,深受启发。8月14日至15日,中共赣州地委常委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听取赴兴国、瑞金、定南等3个调查组汇报。调查组一致反映: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区尤其是那些贫穷落后地方,绝大多数群众都要求坚持包产到户。群众反映包产到户是“驼背子下山、势不可挡”“第一年解决吃饭,第二年解决用钱、第三年搞点基本建设”。对包产到户具体问题的处理,群众认为并不难,他们说:“几瓶开水一豌豆,队长出题大家凑,七嘴八舌几小时,统一思想就拈阄。”8月底,中共赣州地委召开会议,认为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应同其他责任制一样,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大呼隆”,不搞一刀切,不搞简单化;在困难、落后的地方,尊重群众意愿,不硬性规定比例;凡是搞包产到户的地方,要加强领导,创造条件,逐步引导向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方向发展。

  1981年1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江西三位地委书记谈体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就有决心落实政策》的文章。文章中,时任中共赣州地委书记杜昭说:“落实政策,进行改革,都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搞好调查研究。经过一段调查,我们宣布,凡是能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增产的任何一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是可行的。今年推行哪种责任制,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由生产队自行决定。对包产到户宜‘疏’不宜‘堵’,要让农民吃‘定心丸’。”

  据统计,1981年5月,全区包产(包干)户由原来的13293个队发展到27701个队,由占生产总数的23.9%上升到49.3%;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由原有的23755个队减至15169个队,由占生产总数的42.7%下降至27%;包产到组、联产计酬原有14043个队减至9113个队,由占生产总数的25.2%下降至16.2%;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原有4563个队,占8.2%,下降至2243个队,占4%;统一经营、联产到劳仅有1951个队,占3.5%。至1981年12月底,全区“双包”到户面积已达到95%,成为全省推行“双包”责任制最早和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982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大包干责任制显示出巨大优越性,赣州地区五业兴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报道,并配发了题为《大包干是一种很优越的生产责任制》的评论。评论指出,赣州地区农村全面推行大包干责任制后,不仅农村五业兴旺,而且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区有98.2%的生产队实行了“双包”到户,1981年粮食总产突破了40亿斤,人均口粮达到537斤,结束了多年来吃返销粮的历史。文章还用了大量的事实说明,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不仅把生产搞上去了,而且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其伟大的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已被载入党的史册。重温这段历史,找寻其中折射出的开展调查研究的宝贵精神,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是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