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赣州市档案信息网! 无障碍 关怀版 江西省档案信息网 国家档案局

谢振华:文武双全志振中华

发布时间: 2021-05-24 18:16:54  来源: 浏览量:

  谢振华放放牛到牵马,13岁踏上革命征程,70多年戎马生涯中,历经了万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率部抗美援朝,指挥对越反击。从1948年任纵队司令起,先后在三个军、两个纵队、一个省、三大军区共十个军以上单位任军长、政委、省军区司令员、大军区政委,是毛泽东亲点的八大将军省委书记之一,他在党、政、军、地各条战线都功勋卓著,是我军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的将领。

    谢振华简历:

  谢振华,崇义县上堡乡人,1916年出生,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入党。1934年任红三军团十四团政委,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及长征。1935年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第二科科长。1937年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委,1940年任第五纵队组织部部长、敌工部长;1945年任华东野战军十二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淮海大战,1949年首任三十军军长,率部强渡长江,首战上海浦东。建国后,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大学总队政委,志愿军三十一军军长,六十九军军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69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受命执掌三晋大地;1977年赴任东北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82年任昆明军区政委兼军区党委书记,镇守西南边陲,指挥自卫还击作战。1985年由中央委员改为中顾委委员,是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大特邀代表。

在首都北京一座爬满绿篱的二层楼小院前,有一个郁郁葱葱种满各种蔬菜的小园。但是,谁能想到拾掇这方菜地的主人是一位从放牛娃走上长征之路,七十年不忘农民本色,来自崇义大山深处的赣南赤子—谢振华将军。

      

      从放牛到牵马,长征路过家门口

  我们的采访就从他是怎样踏上长征之路开始。

  谢振华说:长征是由于博古、李德错误造成的,实质上是战略大撤退。1934年最后一仗是在广昌石城之间高虎脑战斗,我所在红三军团负责阻击由广昌向瑞金进犯的敌人。高虎脑战斗连续打了三天两夜的阻击战,打得很惨……谢振华指着画册说:当时,我才18岁,是红五师十四团的政委。尽管我们的工事很坚固,前面挖了战壕,沟里埋了竹片削的钉子,但是双方力量相差太悬殊了,我们当时几千人受伤。

      敌人原来想“八一”打到瑞金,广昌战役阻止了敌人,更好地完成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

      我们问他还记得于都出发时的情形吗?

      谢振华说:当时,于都架了很多桥。毛主席当时打摆子。过河后经过信丰、上犹、崇义。

      崇义是谢振华的家乡。1916年9月,谢振华就出生在崇义上堡镇梅甲村一个世代贫穷的农民家里。这里不仅山清水秀,梯田如画,还是朱德、陈毅在三河坝失利后,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余部800多人,在这里进行“上堡整训”,开创了人民军队“支部建在连上”,“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食,部队做群众工作”的先河。年仅11岁的谢振华常常邀着小伙伴看部队训练和上课。

      1929年,任农民暴动队长的父亲谢世骙被残酷杀害,13岁的谢振华,从放牛到牵马,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他牵着一匹战马从村前过桥,没想到战马一脚踏空,卡在铺桥的两根原木之间。正在田里劳动的乡亲听到他的大声呼喊,闻声赶来帮忙,才把战马拉了起来。

      我们问谢将军,你路过家门,有没有回去看一看。

      谢振华说根本没想到,任务那么重。我就带了个口信回去。随着主力红军日夜兼行。

       大小几百仗,难忘娄山关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指挥二渡赤水。2月18日,时任红三军团十二团二营教导员的谢振华和营长邓克明率二营为先头营,乘三只小木伐,登上赤水河东岸,为军团主力二渡赤水开辟通道。接着,谢振华率部进抵桐梓以南的红花园村,奉命攻占娄山关。

       2月26日,部队得到被索尔兹伯里称为“可作为长征口号”的急行军命令:“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也必须准备走小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我们决不能损坏财物,因为我们还可能回来”。同一天早晨,贵州军阀王家烈也奉命率部队从遵义出发,试图在红军到达娄山关前将红军截住。中午11时,彭德怀命令部队跑步前进。官兵们都清楚,他们与王家烈的军队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在与时间赛跑。红军要不抢先攻下娄山关,就会两面夹击,腹背受敌。

       26日下午3时左右,红军仅比敌人提前几分钟,占领了娄山关。真是争分夺秒,飞兵娄山关。当彭德怀登上山顶,拿起望远镜,发现公路上的敌军离他们只有几百米远。

       谢振华将军告诉我们:“长征途中,仗打了很多,大大小小几百仗,印象最深的是打娄山关。占领娄山关后,敌人疯狂反击。我和二营营长邓克明在阵地上召集四、五、六连连长开会,决定由“模范红五连”为主攻突击队,沿公路摧毁敌人设在弯道处的火力点。

       敌人以优势兵力,轮番进攻。如果不将敌人的反扑击退,已在红军之手的娄山关便会得而复失。危急时刻,五连长高书官迅速调整力量,亲自带领四名轻机枪手在前开道,二营长邓克明、政委谢振华率四连、六连从公路左侧登上制高点,与一、三营形成交叉火力,阻击敌援军向前推进。(见《新写长征图文档案》一书第394、350页)。

  我们问:听说就在这一仗你还救了钟赤兵。谢振华说:当时,十二团政委钟赤兵负了重伤,敌人就要来了。我们派了几个人把他抬下来,送到修养连,后来一直抬着走。用担架抬着过雪山、草地。

  娄山关一仗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取得的第一大胜仗。这一仗是关系到红军能否在敌中央军到来之前及时消灭守关的黔军,并再占遵义,扭转战局,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一仗。彭德怀曾经说过,红军实际上是赢得了两个胜利,一个在娄山关,另一个在乌江畔。毛泽东在其长征途中写下了的第一首诗中誉其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娄山关一仗立下奇功的谢振华,当时就受到彭德怀的称赞:“你们打得好,追得快,要继续追下去,不给敌人以喘气的机会。”

      临危授命,执掌三晋

    “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江青、康生直接插手挑动下,山西省党政领导权于1月12日被造反夺权。从此,两派严重对立,武斗逐步升级,各级班子全部瘫痪。为了稳定局势,制止武斗,谢振华奉命率六十九军由河北保定进驻山西,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

       1969年在党的九大召开之机,由于“四人帮”不断挑动三晋大地的武斗有增无减,连“支左”部队也受到揪斗和围攻。山西的严峻形势惊动了毛泽东。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解决山西问题的“七月会议”。周恩来受毛泽东委托,代表党中央宣布:由谢振华接替刘格平为中共山西省核心小组组长,后经省党代会选为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谢振华成为毛主席亲点的八大将军省委书记之一。

       根据周总理关于迅速恢复和健全政府部门职能的指示精神,谢振华首先抓党的干部政策落实,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全省县以上领导干部90%以上得到复职,有的还得到提拔,使山西成为当时全国落实干部政策最早最好的省份之一。1970年山西省粮食总产第一次突破百亿斤大关,大同、阳泉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重新创造出在全国领先的成绩,评为全国红旗煤矿。受到周恩来、李先念的表扬。

       用心险恶的“四人帮”妄图搬掉他们篡党夺权的最大障碍,打倒周恩来,“整军队”,“夺军权”,认定谢振华是周恩来在山西的代言人,而周恩来是他的“黑后台”。于是挖空心思,借《三上桃峰》进京调演之机,以“为刘少奇翻案”罪名,蓄意制造一起骇人听闻的大冤案。江青歇斯底里地叫嚷:“今天我特意穿军装来看戏,就是要炮轰谢振华!”王洪文也特意以党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在人发大会堂东大厅主持了山西省委常委赴京汇报会,并在会上说:“你谢振华不批林,不批孔,却批什么极“左”思潮,你支持的《三上桃峰》是为刘少奇翻案的。是谁指使你干的?谁是你的总后台?你要交待清楚。”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面对“四人帮”的威逼,谢振华威武不屈,坚定地回答:“地方晋剧《三上桃峰》是根据中央文化部核心小组的意见调到北京汇演的,根本没有什么后台!”

      1974年3月下旬,谢振华回到山西后,实际上就被罢了官,对他的批斗大会连续开了两个月。粉碎“四人帮”后谢振华调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81年1月18日在邓小平的亲自过问下,中共中央签发了为谢振华、曹中南平反的中发第十号文件。这个被颠倒了7年之久的大是大非,终于彻底改正过来了。1981年4月19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沈阳见到谢振华时,握着他的手说:“中央为你和《三上桃峰》平反了,向你祝贺!”

       捐资建校,情系故乡

      谢振华戎马倥偬几十年,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故乡。自1993年起,每隔几年就要“回家看看”。1995年夏,他获悉家乡上堡甲子村遭受水灾,村子被洪水冲垮。他动员子女连同自己和夫人王煜几十年节约下来的积蓄10万元,捐赠给家乡建一所希望小学。1997年和2001年又先后为希望小学送去电脑、图书和学习用具。就在我们拜访时,谢老仍十分关切家乡的建设。

      谢振华问我们,赣州的机场搬家了没有?经费解决了没有?……机场不搬迁,影响经济发展,影响老百姓安全。

  2004年春节,中华炎黄研究会副会长曲润海送给当年88岁的谢振华将军“得米望茶”四个大字。米,意为八十八;茶为一百零八。这绝不是奢望,家乡人们衷心祝愿谢老将军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