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等要求。今天我们通过档案回顾90多年前的中央苏区节省运动,为新时代进一步传承勤俭节约的基因血脉贡献力量。
1931年,随着反“围剿”战争的激烈进行,红军队伍不断扩大,苏区需要大批财力物力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却因战争的破坏无法正常开展,加上王明路线对根据地工商业实行“左”倾政策,造成许多私营商业破产倒闭,苏维埃中央财政因此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财政负担,中央苏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节省运动。

▲1932年2月17日《红色中华》第10期第1版发表项英的署名社论《发展生产,节俭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
这场节省运动,是在极具艰苦的环境下开展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与苏区军民一起,过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生活。在节省运动中淬炼形成的厉行节俭的好作风深受苏区人民的认可,群众参与节省运动的热情高涨。据1934年9月11日《红色中华》第232期第3版报道:“4月至7月的节省运动,不仅完成了80万元的计划,而且可以说将近超过一倍即130万元以上。”

▲1934年9月11日《红色中华》第232期第3版
节省运动还与反贪污浪费结合起来,进一步净化了中央苏区的政治生态,持续加强了苏区干部的作风建设,缔造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中央苏区的节省运动,不仅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为我党培育了“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