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余县良种繁殖厂妇女使用59新型插秧机。

1950年,全南县第一区12对自由结婚的夫妇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使广大妇女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早日实现男女平等,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在极大推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同时,还有力促进了广大妇女同胞的全面解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妇女同胞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各行各业中建功立业、勇创佳绩,开辟了妇女运动的新纪元。 为方便有效开展妇女工作,确保各项方针政策顺利得到贯彻,全国民主妇联成立后,便广泛动员各地尽快成立各级民主妇联。对于全国民主妇联的这一指示,赣南各地积极响应,纷纷成立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积极筹备召开妇女代表大会,以选举成立民主妇女联合会。1949年11月,中共宁都分区妇女工作委员会成立。次月,中共赣西南区妇女工作委员会成立。1950年11月,赣州专区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40余名,成立了赣州专区民主妇女联合会,选出李明等17人为赣州专区民主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1951年8月,宁都专区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宁都专区民主妇女联合会,后于1952年8月并入赣州专区民主妇女联合会。至1951年底,赣州、宁都两个专区及各县(市)、区均配有专职妇女干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为深入广泛宣传婚姻法,赣南各县(市)民主妇联会和民政、司法部门,大力培训婚姻法宣传队伍,并通过会议、黑板报、墙报、幻灯片、文艺演出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婚姻法。经过广泛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很快就收到显著成效。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2年,全区自愿离婚者共3.6万对,自由结婚者共5.5万对。通过废除封建婚姻制度,认真实施婚姻法,解救了许多长期遭受封建婚姻制度摧残的妇女,开始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和睦的现代家庭关系。 1953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6月,全区陆续展开了基层普选工作,经过各级妇联的广泛深入宣传发动,有90%以上的妇女参加了选举,当选代表达28%以上。 此外,全区还积极采取各种举措,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1953年,赣州专区妇联要求各地在组织合作社互助组时,应当注意妇女的切身利益,贯彻同工同酬,并指出妇女经期不下水田可在旱地工作,孕妇不干重活、产前产后适当休息等。1956年,省妇联赣南区分会下发《关于发动妇女参加夏收夏种的几点意见》,强调贯彻执行男女同工同酬。1958年,根据人民公社社章的规定,省妇联赣南区分会就做好妇女劳动保护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合理使用妇女劳动力,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农活、不同对象,合理分配工作。1960年,省妇联赣南区办事处对全南、南康、于都、会昌等县进行妇女劳动保护专题调查,并向赣南区党委和省妇联作了《有关妇女劳动保护工作的执行情况与今后意见的报告》,报告要求,要经常宣传国家保护妇女劳动力的政策,认真贯彻执行男女同工同酬,纠正和防止将男人担任的工作工分定得偏高,而妇女做的工作工分定得偏低。 在赣南各级妇联机构精心组织引导下,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改革。在土地改革中,她们纷纷加入农协组织,打破情面,大胆揭发,查出许多地主分散、隐藏的东西。据统计,全区有11万余名妇女参加反隐藏、征收没收活动;有6万余名妇女参加查田定产、划阶级的活动。为了巩固政权,保护胜利果实,近万名妇女参加了民兵,她们像男子一样,拿着梭镖、鸟枪,不分白天黑夜站岗放哨。瑞金象湖区女民兵队长钟桂兰,在反霸斗争中带领女民兵连追四十多里地,将逃亡的4名地主一一抓回。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赣南妇女空前活跃,积极支前。她们发扬苏区“扩红”时的精神,走村串户做宣传动员工作。母送子、妻送郎、姐送弟参军到处传为佳话。石城县刘思秀带头将独子送去参军;兴国县妇女李贵英唱着当年的苏区歌曲《十送红军》,鼓励她的丈夫参军保卫祖国,争当英雄。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近10万妇女送亲人参军。在拥军优属方面,她们一边做军鞋、绣慰问袋、写慰问信送给前方的志愿军将士,一边积极代耕、包耕、砍柴、挑水,为烈军属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当抗美援朝总会“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号召一发出,她们立即行动起来,纷纷订出增产捐献计划和爱国公约。于都县妇女易金风在订爱国公约时说:“我除了在农业上增产外,还要在5个月当中,多养鸡鸭等,支援抗美援朝。”广大妇女除了增产捐献外,还把珍藏多年的耳环、戒指等首饰捐献买飞机大炮。瑞金县黄安区梅坑乡妇女陈冬秀,在捐献大会上将自己结婚的一只金戒指捐献出来,回家后又动员丈夫将另一只也捐出。据不完全统计,仅宁都专区妇女,就捐款15亿元(旧币),做军鞋5万余双、慰问袋3776个,写慰问信3899封。 赣南广大妇女不仅在政治上获得翻身解放,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都开始有了自主的权利。她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的号召,并涌现出李友秀、刘来娣、吴芹娣等典型互助组,其中李友秀互助组被评为省特等互助组。据统计,1953年全区参加季节性互助组的有59万人,其中妇女29万人,占比49%;常年性互助6.9万人,其中妇女3.3万人,占比48%。到1956年,全区农村95%以上的妇女参加了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出勤率达90%以上。在工商业生产中,妇女也起了重要作用。赣州机械厂装配组刘胡兰班,革新了万能操作台、地下人工手摆吊车等21项技术,提高工效4至5倍,提前102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赣南火柴厂女工夏宗英创造了“双面套爪”,利用废品生产成品,被列为全国火柴工业会议推广的先进经验之一,出席了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赣州市营业员徐爱珍,创造了半自动木质定量台和快速切刀,革新了自动售烟器和拉体分类分装器等8项售货工具,被评为商业革新能手、标兵,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赣南广大妇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破除封建、解放思想、走出家庭、踏上社会、参与政治,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今日,“妇女能顶半边天”已成为共识,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做好党的妇女工作,激发赣南妇女同胞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更广泛的力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