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如果你胸前佩戴有一枚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章,那你一定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这枚证章的正面是一面飘扬的红旗,红旗中间镌刻中国和苏联两国领导人毛泽东和斯大林并肩侧面头像;下方有“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章”的文字;背面还印戳有颁发部门和编号。它见证了70多年前,中国和苏联互为友好邻邦、和平相处的那段历史。

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章
中苏友好协会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也是新中国群团组织历史上少见的。1949年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北京成立。成立大会上,选举刘少奇为会长,宋庆龄、吴玉章、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张澜、黄炎培7人为副会长,丁西林等197人为理事。协会旨在为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
不久,全国各大区、省、市、县以及乡相继成立基层分支机构。1950年6月,赣西南区中苏友好协会支分会成立。中共赣西南区委员会撤销后,于1951年10月成立赣州专区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共有21名委员,刘建华为主任,刘瑞霖、钟兆麟为副主任,并有2名专职干部负责管理全区协会工作。协会章程规定,除地、富、反、坏分子和未成年的人以外,均可吸收为会员。当年,凡是参加协会的会员需缴纳会费,并颁发一枚证章和一本会员证书。
俄语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外语,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学习俄语的热潮,中苏友协将推广俄语作为重要任务狠抓落实。赣州专区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也紧跟不怠,动员并协助有条件的学校和单位开办培训班,重点普及日常交流所需的俄文词语。此外,还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小型学习会、座谈会、演讲会等等。紧接着,国家有计划地翻译了大量苏联书籍。那时,最畅销的苏联书籍当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间,化作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书中的那段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更是被人们奉为座右铭。
1952年11月7日到12月6日,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全国各地还依托中苏友协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中苏友好月”活动。“中苏友好月” 活动声势浩大,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全面展示和宣传了中苏的友好关系。如赣州市和赣县各界人民代表5万余人在市体育场隆重聚会;信丰县在全县103个乡召开了群众大会,参会群众达8万人之多,县城和较大的墟镇还举行了游行和文艺晚会。活动月期间,赣南各级文化部门还组织电影队、宣传队下乡上山进行宣传。电影队放映的影片主要以苏联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军事片如《列宁在一九一八》《斯大林格勒战役》。宣传队通过展览图片、表演文艺、播放幻灯片等形式宣传中苏友好。
1953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改进中苏友好协会的决定》和中苏友协第三次全国工作会议的精神,各级中苏友好协会组织停止吸收个人会员,只发展团体会员;会员免收会费,不再发会员证和证章;对原有的个人会员分别转入团体会员。至50年代末,各级中苏友好组织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