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赣州市档案信息网! 无障碍 关怀版 江西省档案信息网 国家档案局
当前位置: 首页>档案文化>编研成果

【档案里的赣州·时光档案】习仲... 访问量:


习仲勋为兴国县永丰乡群众解决饮水困难提供的设备。2015年1月,乡亲们自发将该柴油机捐献给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资料图片)


习仲勋曾经讲,共产党和人民政权,是替老百姓服务的,就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要做好调查研究就必须走出“衙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人民群众找到最恰当、最真实、最正确的办法。

  为了及时了解老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帮助老区加快建设,1985年11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在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的陪同下,到赣州地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 

  11月18日,习仲勋一行抵达赣州后,听取了赣州地区负责同志的相关汇报。习仲勋在肯定赣州地区老区建设成绩的同时,强调实事求是和长远规划的重要性。“毛主席留下了宝贵财富。过去三座大山都能推翻,还怕困难吗?”习仲勋告诉赣州地委、行署的同志,不要背困难的包袱,要轻装前进,才能将工作搞好。习仲勋还表示,治穷致富一定要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且要看得远点、深一点。在谈到正确处理国家支持和自力更生的关系时,习仲勋说,国家给老区以支持是必要的,中央和省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支援老区建设,但要统一管理,集中使用,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他强调,发展老区经济的基点是自力更生,国家的支援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老区自身经济发展的能力。

  11月19日下午,习仲勋一行到兴国县调研考察。习仲勋强调道:“这次下来,希望能够真实地了解老区的现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矛盾,不掩盖矛盾,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只有这样,才能弄清老区贫困落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情况明,决心大,办法也就多,步子才会快。” 

  万绍芬向习仲勋介绍,兴国县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已经出现了黄土高原现象,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治理难度很大。习仲勋指出:“兴国水土流失这么严重,要脱贫就要先治山。” 习仲勋还同参加座谈的县乡干部群众一起商量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尽快改变老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最后他强调,治穷致富一是要改变,二是要创新,专业生产要发展,不能光搞种田责任制,养殖、加工等要一起搞。还要抓好教育,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狠抓能源建设,推广沼气、兴办小水电。 

  11月20日上午,习仲勋在兴国县永丰乡船溪村调研。一行人来到一户村民家里,看到砖瓦屋的厅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堂屋桌子上还放了4个装土产的碟子。习仲勋一看这个景象,便转身走了出来。“这一家我就不看了。”他边走边对陪同人员说,“我看这户早有准备,就不必看了。我早说过,你们事先安排好了让我看的,我不看!”然后习仲勋选择去了陈昉旺等五户人家。他每到一户人家,都关切地询问衣食住行情况,了解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对现行政策和干部作风有些什么意见。陈昉旺是村民小组组长,和妻子邱发莲育有四子二女,家里有13口人,只有5间房,承包了三亩多田地,每年缺粮三四个月,经济入不敷出,生活非常困窘。与陈昉旺相邻的是退伍军人余洪声家。余洪声卧病在床,居住的土坯房缺根瓦梁,所以常年漏雨,床头连着土灶,桌上放着一个土碗,里面有几根中餐吃剩下的酸萝卜。习仲勋看到这个情景,双眉紧锁,叹息着走出门外。他心情沉重地对陪同调研的人员说:“这样下去不行啊,屋子这么小、潮湿,老区人民对革命贡献大,现在还过着贫困的生活。我们对贫困户关心还不够,要一村一户去帮助他们,制定具体规划,一年帮一批,消灭贫困。” 

  当习仲勋得知村民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人畜饮水困难时,他大手一挥说:“去找几把铁锹过来,我们现在就在这里挖口井,我们的扶贫工作就从挖这口井开始。”井挖好后,习仲勋还安排人给船溪村送去了柴油机、电动机和水泵。习仲勋一边挖井,一边亲切地与干部群众交谈。他的态度平和,就像拉家常,让众人放下了思想负担和顾虑,畅所欲言。 

  11月21日上午,习仲勋一行到瑞金叶坪、沙洲坝等地调研。叶坪乡干部向习仲勋详细汇报了科学种田、夺取水稻高产的情况。习仲勋仔细听、认真问。当听到叶坪乡全乡人均口粮达到440斤,习仲勋提醒道:“你这里人多,既要推广杂优,又要提高单户产量。发展经济要靠政策加科学,选种子要选好种子,选干部也要选好干部。”他还反复问:“你们这里的经济优势是什么?发展经济的方针是什么?还有什么养殖业?现在群众在想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你们党委研究脱贫致富多少次?”当他听到群众最关心的是改善生产条件、办好社会福利事业时,他说:“想个办法,成立一个水管站,把水管好,解决灌溉问题。”习仲勋还询问沼气办得怎么样,他说:“沼气是世界上第二能源,受到普遍重视。办沼气好嘛,你们不是有些村子还没电吗?沼气可以点灯、烧饭、发电,还可以促进积肥,提高肥效,搞好环境卫生。办沼气还可以和养猪结合起来,猪粪是沼气原料,办沼气又增加肥料。另外,树也要种好,一棵树等于一座小水库。” 

  下午,在听取瑞金县农委关于开发中心绿草湖的汇报后,习仲勋称赞绿草湖办得好,并要求将开发中心发展成为研究中心,为农民治穷致富服务,提供良种,培训人才。他还鼓励在场的两名技术人员,认真搞科研,干出成绩来,为人民服务。 

  针对瑞金县委书记的汇报,习仲勋语重心长地说道:“瑞金的经济怎么发展,路子还是没有摸准。经济问题要好好研究一下。要制定出治穷致富的规划和办法,拿到群众中去讨论。凡是群众不同意办的事,是办不成的。只有群众富了,才能真正脱贫致富。”他说,做工作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既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最后,习仲勋还着重谈到干部作风问题,他说:“一个人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要有自知之明。要提倡当官不像官,多干实事,少说空话,讲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搞表面文章。” 

  习仲勋在赣州地区基层一线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老区建设目标要鲜明具体,使群众一听就明,一干就灵,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快老区建设步伐,千方百计把老区经济搞上去,使老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赣州地委、行署迅速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仲勋调研的指示精神,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脱贫致富大讨论,层层发动深入讨论。地、县(市)主要领导深入特困乡、村调查指导,县四套班子成员定点包片,集中力量抓扶贫开发。地、县(市)、乡(镇)先后抽调了3000多名干部,配合1万多名村干部,逐村逐户地将脱贫规划项目落实到户。赣州地委、行署带领全区人民统一认识,在发扬“三动”(动感情、动脑筋、动真的)精神的基础上,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干部扶贫目标责任制,进行资金统筹,打开山寨门,发展横向联系;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开发本地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建立主导产业,办好乡镇企业。赣州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增长,群众生活得到较快改善。如安远县新远乡坪岗脑村,全村18户人家,人均0.65亩耕地,长期“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年复一年,温饱都解决不了。1981年,利用国家的1万多元扶助款开发荒山,至1988年,全村共开发95亩柑橘园,人均纯收入达千元。坪岗脑村的示范效应激起了全县创业的热情,柑橘种植成为安远县的支柱产业,涌现出4个柑橘乡、66个柑橘专业村和4000户种5亩以上的专业户。 

  在习仲勋的关心指导下,赣州地区治穷致富成效显著。全区从上到下、各个部门、纵向横向、四面八方,形成了关心老区、支援老区、建设老区的新局面。至1990年底,全区解决温饱的特困户巩固率达到99%,贫困县和特困乡有98.45%的特困户解决温饱。全区贫困的落后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以脐橙为主导的种植业初具规模,老区建设工作转入以脱贫致富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开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