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7日,赣州的发展进程迎来了一个关键节点,章水与贡水合流处,一场意义非凡的“誓师大会”召开,3000多名赣州市青年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集在此,正式拉开了修建八境公园的帷幕。

《大众报》刊发报道:赣州市青年召开誓师大会,积极开展义务劳动,全力建设八境公园。
八境公园的选址位于章水与贡水合流处,这里是赣州古城的重要地标,周边环绕着宋城墙和八境台等闻名遐迩的古迹。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34年5月,八境台下的灵山庙竟沦为屠宰场,几户居民在此居住,还成为了农民在赣州城区积肥、沤肥的场所,赣州城区最大的垃圾场由此形成,与八境台名胜古迹的雅致环境格格不入。1949年9月,赣州市(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改变垃圾放置地点的通告》,决定在此新建“八境公园”。同月成立赣州市义务劳动指导委员会,负责八境公园义务劳动的组织、施工指导工作。这一选址,既传承了赣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又实现了对珍贵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1954年7月,赣州市(县级)政府着手开展八境公园的规划设计工作。为保障规划设计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从省赣中抽调了28岁、专业知识扎实且对家乡充满深情的青年美术教师钟炳麟参与其中。钟炳麟巧妙地将客家山水与人文元素相融合,为公园奠定了 “因水成景、借江为园” 的布局基础。规划完成后,市文化馆组织美工绘制平面图并进行公开展示,广泛收集市民意见。在市民提出的 27 条建议里,钟炳麟积极采纳了关于增加亭台临水视野的提议,促成了 “凌波水榭” 的诞生,使八境公园成为新中国初期城市公园建设中 “问计于民” 的典范案例,充分展现了青年群体在城市建设中的卓越智慧与责任担当。
1955年12月7日晚,市灯光球场灯火通明,一场青春洋溢的八境公园建设誓师大会在此召开。青年们热血沸腾,纷纷踊跃发言,誓言无惧冬日严寒与建设难题,要以青春的活力和激情,在这片土地上描绘出公园的美好蓝图。12月11日,市共青团一声令下,青年突击队火速集结,投身公园建设一线。赣州二中300多名青年学子,肩挑背扛,硬是将300余根粗壮木头、200多根翠竹运至工地,又马不停蹄地挖通水沟;木器一社全体社员不甘人后,义务赶制出5副沉重的大马凳与151根坚实木桩;赣州西河桥工所200多名职工更是昼夜鏖战,他们豪迈地喊出:“既为赣州建大桥,也为公园添光彩!”
义务劳动紧锣密鼓,扎实推进,全体参与者不舍昼夜,连续奋战 130 余昼夜,终在 1956 年 4 月 20 日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在这长达 130 余天的艰苦建设历程中,累计参与劳动 3.7 万余人次,完成土方量 2.55 万立方米,湖心岛成功筑成,公园内新栽树木 1200 余株。至 1956 年底,三座石拱桥、四座竹结构亭(湖心亭)以及榭等建筑依次落成,八境公园的雏形逐步显现。建成后的八境公园占地 7.63 公顷,其中水面面积达 5.6 公顷,成为当时赣州城区规模最大的公园。
当五四青年节的曙光洒向赣南大地,那些赣州市青年投身八境公园建设的热血场景,愈发清晰地映入眼帘。他们用肩挑背扛的艰辛,在章江之畔筑起时代丰碑,将青春的滚烫誓言镶嵌在每一砖一瓦之间。如今,这座见证古城沧海桑田的公园,早已化作赣州的心灵栖居之所,成为外地游客探寻千年宋城记忆的时空之门。它恰似一部立体史诗,以绿树为词、湖水为章,记载着青年在城市建设中奉献芳华的壮丽诗篇,更似一座青春灯塔,照亮一代代后来者接力奔跑的征程。